北京市数据库
北京市数据库

以首善标准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北京脱贫攻坚工作历程、成就与经验

理论文章、理论著作 > 理论文章   来源: 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作者: 撰稿人:韩勤英,杨华锋,韦冬妮,张卓,祁霄,统稿人:张恒彬,审定人:李良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民族求复兴、为人民谋幸福,让人民群众生活更美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始终不渝的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开始进行全世界范围内最大的减贫实践。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党中央提出扶贫开发方针,开始有计划大规模实施扶贫战略。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形成了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

在这场脱贫攻坚的人民战争中,北京市明确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强化首都职责使命,以坚定的政治担当和攻坚克难的勇气,持之以恒贯彻落实党中央扶贫开发方针、脱贫攻坚战略决策。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扶贫开发经历了立足市情,通过致富实现温饱和更加富裕目标、聚焦攻坚山区脱贫,到逐步担负起国家对口支援、对口帮扶任务的过程。进入新世纪,北京扶贫工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扶贫工作机制逐步健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扶贫工作格局。十八大以来,北京市贯彻落实中央精准扶贫方略、脱贫攻坚目标总体要求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实行聚力低收入农户“脱低”与完成中央交办助力受援地区脱贫攻坚重大政治任务并重。随着国家脱贫攻坚政策体系臻于完善,北京市扶贫工作机制和扶贫模式不断创新,扶贫工作成效愈加显著,最终履行庄严承诺,以首善标准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2020年年底,农村4.24万低收入农户、234个低收入村清零;支援帮扶协作的全国8省区90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向党中央交出一份合格的首都答卷。

以首善标准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北京脱贫攻坚工作历程、成就与经验-腾龙娱乐中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北京市调整指导方针,将服务首都与富裕农民并提,组织开展致富大讨论,引导群众树立想富、敢富、会富的观念。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78年至1985年全市农民收入实现超常规增长,人均食品支出在生活费支出中占比由1978年的62.95%降至1985年的47.14%,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标准,已进入温饱阶段。此时,恰逢国家启动大规模开发式扶贫,北京立足实际,聚力改变山区面貌,富裕山区农民,合力推进低收入农户帮扶工作,加快其增收致富步伐。

(一)以山区扶贫开发为重点,带动贫困乡村致富奔小康(1985-2002)

北京山区约占全市总面积的62%,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仍是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对此,北京市高度重视,把加快山区建设作为首都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予政策扶持,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山区农民收入水平。

1.突出重点地区,分步开展帮扶

北京市积极组织有关部门深入山区调查研究,决定以点带面改变山区面貌。1985年,作出《关于帮助贫困山区改变面貌的决议》,从山区划出37个贫困乡,制订规划目标,实施优惠政策,重点开展开发扶贫工作。市政府农林办公室成立山区建设处,各山区区县也相继成立山区建设专门机构,负责山区开发建设。经过艰苦努力,1989年,37个贫困乡提前一年实现脱贫目标。1990年,又将10个相对贫困乡镇纳入重点扶持行列。1991年,《北京市边远山区乡村十年(1991年-2000年)致富工程纲要》颁布实施,将开发建设山区列为全市的一项重要任务,增加13个重点扶持的乡镇,从财力、物力和教育、科技等方面给予支持。至此,重点扶持的边远山区乡镇达60个。

2.找准有效抓手,实施综合开发

实现小康最大的难点在边远山区。1994年,根据国务院《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精神,北京市专门召开山区建设工作会议,部署实施《边远山区“四四”奔小康攻坚计划》,提出用4年时间使边远山区40万低收入农民实现小康的奋斗目标,即从1994年到1997年,60个边远山区乡镇40万农民人均劳动所得达1600元以上,基本消除人均劳动所得1500元以下的乡镇和1200元以下的村。这个计划是“山区致富工程纲要”的继承和发展,主要措施是实施“五项工程”、实行六项政策,即资源开发工程、工业小区工程、搬迁工程、基础设施工程、“一帮一”同富裕工程,以及建立小康基金、继续实行税收优惠、给予山区开发政策性贷款、照顾山区乡镇企业用电增容免购用电权、通讯费用实行优惠和对扶贫工业小区建设予以政策扶持等。为落实“四四”攻坚计划,撤销市政府农林办公室山区建设处,成立北京市山区建设办公室,作为市委、市政府领导和协调京郊山区建设的职能部门。各山区区县也相应加强工作机构的力量。1997年,根据“政策带动、水利先行、综合开发、富裕农民”的指导方针,制定实施山区水利富民综合开发工程(1997年-2003年)。各山区区县将水利建设作为促进发展的抓手,着力推进“五小工程”(小水窖、小塘坝、小水池、小泵站、小水渠)建设和抗旱节水工作,大力发展喷灌、滴灌、渗灌等,提高水资源效益。2000 年,山区全面完成水利富民综合开发第一阶段任务,共完成抗旱灌溉面积 210万亩,比规划任务超额8%,实现了人均一亩水浇果园和一亩水浇粮田的目标。“山区水利富民工程”带动了山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推动了山区养殖业、林果业和旅游业的综合开发,促进了山区生态环境建设,增加了农民收入。

3.统筹社会力量,激发内生动力

20世纪90年代,北京市将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引入山区开发建设。1993年,根据山区土地资源优势尚未充分发挥的实际,实行土地经营形式、开发形式、生产方针“三放开”政策,极大调动了农民开发建设的积极性,为发展山区经济注入活力。同时,加快山区建设纳入全市各行各业共同任务,加强对口支援力度,帮助山区搞好规划,推广技术,发展经济,改善交通等。仅1994年,全市有154个单位对60个边远山区乡镇开展支援,引进项目341个,社会各界向山区捐资5000万元。2000年,京郊89个山区、半山区乡镇农村经济营业收入实现349亿元,比1995年的211亿元增长65.4%,农民人均劳动所得3954元,比1995年的2586元增长52%,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 114 个边远山区村全部越过1500 元的低收入线,山区农民从整体上解决了温饱问题。

(二)城乡统筹发展,促进经济薄弱村低收入农户增收(2003-2011)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后,北京市认真贯彻落实,围绕新农村建设,加大“三农”投入,完善惠农富农政策,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基本保障制度,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城乡一体化取得显著成效。

1.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

北京市率先在全国实施免征农业税及其附加税,对农村基层运转费用实行财政转移支付。在总结昌平区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经验、分析郊区存在问题基础上,2003年7月,召开全市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动员大会,明确提出“四取消”,即取消乡统筹费、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治性基金集资、屠宰税、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实行“两调整”,即调整农业税政策、原征收农业特产税的土地改征农业税;推行“一改革”,即改革提留征收使用方法。从2004年开始,全市免征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7300万元。同时,市财政还安排补贴资金,确保基层政权正常运转。

2.实施共同致富行动计划,帮扶低收入农户

低收入农户增收问题是全市“三农”工作的短板。在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础上,北京市多次调整提高,有效保障低收入农户基本生活。对城乡居民中没有享受社会保障的老人,每月补助基本养老金,并建立农民养老保险政府补助制度。2008年,制定实施关于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意见,提出“到2015年占农户总数20%的相对低收入户人均纯收入翻一番”的目标。2009年,制定实施2009年至2011年共同致富行动计划,对全市人均纯收入低于4500元的20.5万低收入农户50.4万人进行帮扶。以提高低收入农户致富能力和收入水平为中心,坚持因地制宜、全面覆盖的原则,建立帮扶机制,落实帮扶举措,促进发展产业,推动转移就业,鼓励创业致富,完善保障制度。2010年,郊区20%相对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7.6%。

3.加大财政支农力度,促进农民增收

北京市从调整城乡投资重点入手,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农村薄弱环节和关键环节,促进农民增收。2004年,颁布《关于推进郊区城市化,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加大对郊区投资力度,提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实现农民富裕、农村繁荣,当年市级财政专向投入达17.1亿元。围绕新农村建设,成立有35个职能部门参加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建立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资金整合、资源聚集的工作机制。2006年,推出惠农政策百余项,启动新农村建设工程108项,投入资金111.8亿元,2007年提高到130.6亿元。以“亮起来、暖起来、循环起来”为内容的“三起来”工程,受到农民衷心拥护。从2004年起,建立山区生态林补偿机制,每年支出1.92亿元资金,补助从事山区生态林抚育、保护和管理的农民,4万多山区农民养山就业,生态林得到有效管护。此外,还以政府购买形式,建立水管员、保洁员、护路员队伍,加强农村公共事务管理,为6万多名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加大观光休闲农业、设施农业支持力度,实施低收入村百村万户“一户一棚”援助型设施农业工程,重点支持特色产业发展项目,促进郊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这一时期财政支出中,用于农业支出的增长速度远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                                                                                   

4.拓展山区发展空间,推进生态富民

2005年,北京市颁布《关于实施富民养山工程加快山区发展的意见》,决定利用5年时间,实施富民养山工程,以富民促进养山,以养山带动富民,加快山区发展,富裕山区农民。2010年,发布《关于促进沟域经济发展的意见》,开展七条沟域经济发展规划国际招标,大力实施环境整治、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新民居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等,引导沟域建设投资向低收入村、低收入农户集中地、农村经济薄弱地区倾斜,培育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为主体的特色产业形态,实现生态治理与低收入农户增收相互促进。实施山区农民搬迁,2004年至2014年,市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20.43亿元,完成搬迁3.4万农户、8.4万人,整建制建成新村180多个,一批美丽乡村和最美乡村应运而生,一批民俗旅游乡村和民宿不断涌现,有力促进了山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山区搬迁搬出了新生活、新农村、新产业、新生态和新农民。

(三)全面精准施策,推动低收入农户“脱低”(2012-2020)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根据党中央精准扶贫方略和脱贫攻坚目标总体要求,坚持以精准帮扶为工作着力点,扎实推进低收入农户帮扶工作,全面打赢“脱低”攻坚战。

1.强化政治责任,明确任务目标

2012年,北京市制定《关于推进农村经济薄弱地区发展及低收入农户增收工作的意见》,系统提出推进农村经济薄弱地区发展及低收入农户增收工作的总体要求,明确认定标准、目标任务和帮扶措施。在“十二五”取得成绩基础上,2016年,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低收入农户增收及低收入村发展的意见》,明确帮扶对象,共认定低收入农户7.26万户、15.6万人,低收入村234个。2018年,制定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低收入农户帮扶工作的措施》,推动从单纯“增收”向包括加强教育、医疗、住房保障在内的“帮扶”转变,明确“十三五”期间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农民平均水平目标任务。2020年,结合收官之年目标任务,充分考虑疫情影响,制定《2020年低收入农户帮扶工作方案》,明确工作重点,为全面完成目标任务,强化考核评估提供了有力支撑。

2.健全工作机制,强化责任分工

北京市将“脱低”帮扶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深入低收入村调研,召开专题会、现场会研究部署,以上率下层层压实工作责任,形成市、区、乡镇、村四级书记一起抓的领导体系,市级统筹、区负总责、乡镇抓具体落实的工作体制。建立精准帮扶机制。逐村逐户精准识别认定低收入农户,建立监测信息系统,实行“一户一档”;动态掌握低收入农户帮扶需求,制定“一村一策”“一户一策”帮扶措施。建立动态管理机制。明确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对家庭人均收入超过标准线的低收入农户,持续监测和巩固帮扶,不提前退出。建立统计监测机制。动态掌握所有低收入村、户发展状况及帮扶工作情况,抽取其中3100余户样本记账,作为考核各区重要依据。建立监督考核机制。将“脱低”帮扶工作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内容,持续开展专项督查检查、专项审计,以及抽查检查;组织第三方对超过标准线低收入农户家庭真实性开展专项评估核查,严防“数字脱低”。

3.实施精准帮扶,推动“脱低”摘帽

2016年以来,北京市深入实施“六个一批”精准帮扶措施,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扶持产业帮扶一批。鼓励低收入村、户与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合作,对产前生产资料、产中技术服务、产后市场销售提供全产业链支持。“十三五”期间,市、区共投入14.4亿元产业帮扶资金,扶持952个产业项目,涉及特色种植、特色养殖、休闲旅游、分布式光伏、异地物业等,形成了一批可持续的特色优势产业,通过项目建设和管护用工、产业收益分红等形式,累计惠及3万余低收入农户。

促进就业帮扶一批。动态监测、主动服务、精准帮扶有转移就业意愿的低收入劳动力,70%的低收入劳动力实现二三产就业;将低收入劳动力纳入就业困难人员范围,享受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开发公益岗、公共服务岗等,优先吸纳低收入劳动力就业;落实残疾人就业政策,给予助残补贴,对低收入农户家庭应届毕业生实施就业帮扶。2020年,北京市低收入劳动力就业率达到97%,有就业意愿的低收入劳动力全部实现就业。

山区搬迁帮扶一批。以低收入村、户为重点帮扶对象,优先列入搬迁计划,“十三五”期间,共搬迁低收入农户2574户、5342人,涉及低收入村45个,基本实现符合搬迁标准、有搬迁意愿、搬迁条件成熟的低收入村、户全部搬迁。

生态建设帮扶一批。落实生态补偿政策,提高补偿标准,将山区生态效益促进发展资金由每年每亩40元提高到70元,山区3.5万低收入农户直接受益,通过生态建设和管护等生态就业岗位,优先吸纳低收入劳动力,共选聘4700余名低收入劳动力成为生态林管护员。

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动态实现“应保尽保”,全市低收入农户中有1.3万户低保户依靠社保兜底实现脱低;提高“三保障”水平,对低收入农户参加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实施免缴费政策,制定针对低收入农户的非义务教育阶段帮扶政策,累计教育帮扶1.55万人次,有效解决低收入农户危房问题,摸排鉴定低收入农户c、d级危房4553户,实施改造2886户全部竣工,1667户通过其他方式解决安全住所,帮助1601名无养老保障低收入老年人享受城乡养老保险待遇。

社会力量帮扶一批。开展第一书记、中心城区、市管国企、市属高校、科研院所、民营企业、统战力量等“七个对接”帮扶活动,实现234个低收入村结对帮扶全覆盖,帮扶2万余低收入农户,通过党建、产业、就业、科技、消费等多种帮扶方式,累计帮扶金额超过4亿元。

2020年,北京市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588元,全部超过标准线11160元,低收入农户全部“脱低”、234个低收入村全部清零,进入巩固拓展帮扶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市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断加大对受援地区支持力度。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扶贫协作范围不断扩大,涵盖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河北、湖北、河南等省区90个县级地区,其中纳入国家扶贫协作考核的有西藏、新疆、青海、内蒙古、河北的73个县级地区。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上下,坚持首善标准,注重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广泛凝聚各方力量,不断加大帮扶力度,增强受援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推动形成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

(一)落实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积极开展对口支援

针对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水平差异较大的实际情况,北京市树牢大局意识,全面开展对口支援工作,聚焦对重大工程实施地、边疆民族地区、深度贫困地区的支援,做出应有贡献。

1.对口支援湖北巴东

按照中央关于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的决策,北京市自1992年起对口支援湖北省巴东县。长期心系库区,情结巴东,开展大力支援。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三五”期间,聚焦库区移民小区帮扶、特色产业发展、基本公共服务等脱贫攻坚重点领域,助力巴东精准脱贫,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围绕移民小区综合帮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建设“神农小区北京园”,4000多名搬迁移民实现安居乐业;支持建设多个移民小区综合市场,不断完善配套生活设施;支持巴东体育场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丰富移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支持移民小区市政道路黑色化及配套设施改造升级,改善移民群众出行条件。扶持特色产业,增强发展潜能。援建野三关京援扶贫硒食品产业园,带动周边乡镇产业升级,户均年增收约1万元,直接受益群众近1万人;支持旅游业和茶叶、中药材等特色农业发展,助力巴东成功跻身全国茶叶百强县;在北京消费扶贫双创中心设立巴东馆,开展特色产品进京展销活动。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巴东县走出一条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特色路子,库区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11661元增长到2020年的13103元。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实施安全饮水、教育医疗条件改善等民生帮扶。实施江南三镇易地扶贫搬迁茶店子供水项目,结束1万余名群众“守着长江无水吃”的局面;推进一批学校结对共建,加大教师学习交流力度,提升整体教育水平;建成投用一批乡镇卫生院,解决群众就近体检、就医等难题;加强基层党政干部、医疗专业人员、致富带头人等各类人员培训,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水平。

北京市累计援助资金9.2亿元,实施项目253个,为促进巴东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2020年,巴东县18余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从39.09%降至0.34%。

2.对口支援西藏拉萨市

按照中央“对口援藏、分片负责、定期轮换”决策部署,1995年起,北京市把对口支援西藏拉萨市作为光荣使命,结合当地实际,全方位开展对口支援工作。2011年率先在拉萨市设立援藏指挥部,形成前后方统筹联动工作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落实精准扶贫方略,积极创新援藏模式,从医疗、教育、产业、科技、旅游、人才等方面,不断加大援藏力度。

加大医疗、教育帮扶力度。组团选派医疗骨干,集合22家市属医院人才、技术及管理资源,用2年时间将拉萨市人民医院创建成三级甲等医院,并将经验在堆龙德庆区医院、当雄县医院和尼木县医院推广,助力当地实现卫生扶贫攻坚目标。出资 2.5 亿元援建拉萨北京实验中学;从全市优质学校抽调优秀教师,援助拉萨市北京实验中学等4所学校;划拨专款招收经济困难学生设立“京藏宏志班”,通过智力脱贫实现生活脱贫。着力开展产业扶贫。拉萨市净土健康产业项目,城关区西藏奶业项目和奶牛养殖基地项目,当雄旅游产业项目和纳木错天然饮用水项目,尼木德青源藏鸡养殖项目和吞巴非遗项目,堆龙德庆区羊达乡设施农业项目、德吉藏家项目等产生较好产业带动效益和扶贫效益。发挥科技优势,解决当雄县牦牛育肥难题,打造高原畜牧业示范基地,促进当地居民就业,产生广泛社会经济效益;引进平谷美玉、早玉、瑞蟠等8个品种桃树苗和高密植栽培技术,开发农业观光产业,推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重视智力帮扶。共安排2亿多元资金,培训各类干部人才1万余人次,培训农牧民2万余人次,挂职锻炼、跟岗培训医生、教师等专业人才1200余名,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对口援藏以来,北京市先后选派9批1000多名援藏干部到拉萨工作,投入市级援藏资金近50亿元,建设项目500多个,有效推动了拉萨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2018年9月,拉萨市城关区、堆龙德庆区、尼木县和当雄县“两区两县”全部脱贫摘帽。至此,拉萨市成为全国首批整体脱贫的深度贫困地区地级市。

3.对口支援新疆和田地区、兵团第十四师

和田地区是国家级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1997年2月,第一批北京援疆干部抵达和田。北京市坚持促进民族团结融合的主线,动员首都各界广泛参与,开展两地交流交往,着力打造“京和一家亲”工程。2010年,北京市启动新一轮援疆,对口支援和田地区和田市、和田县、墨玉县和洛浦县,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5个贫困团场。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高效推动援疆工作。

坚持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促进就业。投入大量资金,推动北京和田工业园区落地成型,夯实工业发展基础;设立招商引资专项经费,引入企业投资;实施“种子号”工程,培育养殖繁育基地,打造畜牧业全产业链扶贫机制,带动超过5000人增收脱贫。其中,首农集团扶植的北京鸭品种、wod肉鸡品种,填补当地产业空白;启动建设十四师昆玉市皮墨北京工业园区,重点发展纺织服装、农产品深加工等重点产业;投入3.1 亿元助力昆玉市发展设施农充分发挥援疆干部作用,开展招商活动,促成落地企业54家。加大教育援疆资金投入,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上百所,和田地区适龄学生入学实现“应入尽入”;推进“组团式”教育援疆,把先进教育理念、管理经验、学科教学技能引入当地;投资建成十四师昆玉中学,结束了该师市没有高中的历史。完善医疗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新建、改扩建医院7所,对30多所乡镇卫生院实施达标建设或供暖设施改造,为17所医院、妇幼保健院配备医疗设施,改善当地医疗卫生条件;投资建设昆玉市医院,让各族群众享受优质医疗服务;组建援疆医生团队,致力于提升诊疗技术、指导完成各类手术、开展授课及讲座、协助建立规章制度、填补技术空白。持续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条件。支持完成安居富民、定居兴牧13.76万户,实施棚户区、城乡自住房改造3000多户,帮助数十万群众住上安居房;实施道路提升改造、供暖、垃圾处理等综合配套建设;实施安全饮水工程,新建改扩建4个城镇水厂,近30万人喝上放心水。拓宽消费扶贫渠道,以大宗商品集团采购搭建稳定购销关系,有效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支持成立“和田枣业联盟”,搭建“新疆农产品北京交易会”等多种平台,销售特色农产品金额超10亿元,和田大枣、核桃等优质产品走入首都千家万户。

仅“十三五”期间,北京市就投入援疆资金105.9亿元,实施571个援助项目,助力脱贫攻坚。截至2020年11月,和田地区4个贫困县(市)及十四师5个贫困团场陆续摘帽,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4.对口支援青海玉树“一市五县”

玉树藏族自治州是青海省最贫困的地区之一。2010年中央确定北京支援玉树仅数月,突如其来的大地震给玉树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创伤。北京市专门成立青海玉树指挥部,第一时间组织力量投入灾后重建,拉开对口支援玉树的序幕。2013年完成灾后重建任务后,继续聚焦精准扶贫,注重输血和造血相结合,重点从民生、医疗、教育、产业扶贫等多个领域帮助玉树决胜脱贫攻坚,实现跨越式发展。

实施精准扶贫民生工程,累计投入14.14亿元,实施项目213项,占援助资金的81.03%。开展搬迁扶贫,累计投入住房安排保障项目资金约3.68亿元,实现异地搬迁等各类项目15个,共解决2000多贫困户近8000人的住房问题。开展组团式医疗帮扶,成功创建玉树州首个三级综合医院。实施教育扶贫,2015年起累计补助1.57亿元,异地办班培养学生3978人,有效弥补当地高中教育资源短缺的短板。开发特色产业,组建龙头企业,布局牦牛、黑青稞、臧羊三大产业全产业链,助力产业发展,带动农牧民就业。助力基层组织政权建设,累计投入资金3543万元,扶持开展“村寺并联治理”工程和“三基”干部学院建设,帮助实施千名村级后备干部培养培训工程,以及江南县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禅古村党员教育基地等工程。注重智力支援,累计投入资金1亿余元开展智力培训项目118批次,共培训政府管理、公共服务、市政运营等方面人才2.9万余人次;开展贫困村致富带头人赴北京等地学习考察培训,加快贫困户增收步伐,增强玉树发展的内生动力。

对口援青以来,北京市派出4批176名援青干部人才投身玉树发展,累计投入对口支援资金26.6亿,实施各类援建项目319个,助力超19万贫困人口脱贫。经过长达10年持续发力, 2020年4月,玉树市及称多、囊谦、杂多、治多、曲麻莱“一市五县”退出国家贫困县序列。

(二)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优化升级东西部扶贫协作

北京市在1996年启动京蒙对口帮扶基础上,根据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部署,自2016年起陆续对口帮扶内蒙古自治区赤峰、乌兰察布、通辽、兴安盟的31个贫困县(旗),并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契机,对口帮扶河北省张家口、承德、保定三地23个贫困县(区)。把东西部扶贫协作作为党中央交给北京的光荣政治任务,推动扶贫协作向纵深推进。

1.助力内蒙古贫困旗县脱贫

十二五期间,京蒙对口帮扶对象从分属8个盟市的18个贫困旗县调整为重点帮扶赤峰市和乌兰察布市。2017年,对口帮扶重点地区新增通辽市、兴安盟。2018年,全面深化京蒙扶贫协作三年行动启动,北京市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财力,推动内蒙古贫困旗县决胜脱贫攻坚。

加大重点产业项目支持。鼓励支持京企到内蒙古投资,京能、北控、首创等一大批京企项目相继落户,北京成为内蒙古第一大投资来源地。乌兰察布市马铃薯加工和村级光伏电站建设项目,赤峰市巴林左旗笤帚苗产业和喀喇沁旗现代化种鸭繁育基地,兴安盟突泉县肉牛和奶牛产业,科右前旗秸秆转化产业,通辽市科左中旗育肥牛周转基地等精品工程建成投产后,成为当地支柱产业。发挥市场优势,为农畜产品销往北京打开绿色渠道。促成新发地批发市场与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长期采购合同;积极推动优质特色农畜产品“七进”消费活动;推动京企以牛羊肉、杂粮、果蔬三大产业为支柱,打造赤峰市“赤诚农品”平台,开展长期供销合作;在北京消费扶贫双创中心内蒙古展区汇集1200余种产品;推动知名电商平台实现自治区贫困旗县全覆盖,年度线上销售额达数亿元。定向实施就业扶贫。全市16个区向自治区贫困旗县全面开放劳动力市场,将用工信息直接推送贫困户,提供跟踪式就业服务;定期举办专场招聘会、建设扶贫车间、开发公益性岗位,满足贫困群众就业需求;多批次举办各类培训班,帮助6万多名贫困人口实现就业,其中进京就业2000多人。深入开展教育医疗卫生合作。组织首师大等高校与各盟市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组织16区中小学校与贫困旗县学校建立对口帮扶关系;多批次组织名师特级教师赴自治区讲学,组织自治区教学骨干、农牧区教师数千人次赴京学习培训;推动全市数字学校同步优质课程资源共享,为自治区广大师生推送海量优质教育资源。选派医疗扶贫专家团队对自治区因病致贫人口免费进行健康医疗筛查,建立贫困人口健康档案,实施医疗救助;建立区、县、乡三级远程医疗网络,搭建远程会诊和教学平台,为贫困群众和当地医疗团队提供会诊、教学、培训等多种医疗服务。

全面深化京蒙扶贫协作三年行动期间,北京市累计投入援助资金45.96亿元,实施扶贫协作项目2000余个,超过30万人次贫困人口受益。截至2020年3月,北京市对口帮扶的内蒙古贫困旗县全部符合退出条件,圆满完成帮扶任务。

2.探索京张扶贫协作特色路子

张家口是首都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防风固沙区。京张扶贫以生态帮扶为重点,产业、民生、消费帮扶齐头并进,开创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京张扶贫协作路子。

实践探索特色生态扶贫模式。试点建设官厅水库国家森林湿地公园,一期工程涉及怀来县7个村8000多人,按每亩每年1000元的价格流转,远高于传统种植收入,湿地公园运营可提供5000多个就业岗位。另外,潮白河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密云水库上游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等系列生态帮扶举措,在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同时,切实推动当地群众就业增收聚力产业扶贫,创新利益联结机制。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4.26亿元,引进企业182家,共建产业园区16个,援建扶贫车间95个;利用草莓种苗繁育和鲜果生产优势,建成“昌平—尚义扶贫协作草莓园区”,辐射带动3000多名贫困群众人均年增收6000元;集中打造吉利领克汽车、京赤科技示范园等高端科技产业园区;建立食用菌试验基地、种猪核心育种基地等供应链产业基地;引进精深加工企业,培育蔚州贡米、崇礼彩椒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共建共享资源,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全市128所学校与当地多所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北京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等一批优质教育资源落地,逐步缩小城乡教育水平落差;全市165所医院与当地乡镇卫生院结对帮扶,实现疑难病症远程会诊,提升基层诊疗能力;建立“流动村卫生室”,帮助解决8.1万贫困群众看病难问题;筹集资金,为贫困县购买医疗设备;为185家乡镇卫生院实施健康扶贫云平台项目。创新消费扶贫,打通产品销售瓶颈。举办“大好河山瓜果香——张家口特色农产品进北京”等多种形式的消费扶贫活动,开拓产品销路。

京张开展扶贫协作以来,北京市累计投入财政援助资金25.86亿元,组织实施协作项目998个,55.15万贫困人口受益。截至2020年2月,对口帮扶的13个县(区)全部摘帽,扶贫协作取得丰硕成果。

3.助力承德脱贫攻坚圆满收官

2016年起,北京市承担对口帮扶承德市滦平县、丰宁县的任务。基于当地优良的生态环境,致力于打造首都优质农产品供应首选之地,力促承德“生态优先、绿色崛起”,助力脱贫攻坚。

着力培育绿色农业产业。打造“承德山水”区域公共品牌,涵盖果菜牧菌游等九大特色扶贫产业,认定扶贫产品数百个,将滦平进京蔬菜基地等项目列入“环首都1小时鲜活农产品流通圈规划(2016—2020)”,组织“承德山水”扶贫农产品进北京活动专场,打开北京销售市场,丰富了首都“米袋子”“菜篮子”“肉盘子”;加快百万亩经济林、百万吨食用菌、百万亩中药花海、百万头优质肉牛、百万只优质肉羊“五个百万基地”建设,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社,实现对贫困户全覆盖。加强就业扶贫。设立阿里脱贫基金——淘宝大学培训基地,开展电商业务培训;构建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培训班100多期,帮助近万名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其中赴京就业1000多名;培育认定一批扶贫工厂、扶贫车间,促进就近就地就业。着力补齐民生短板。积极开展教师队伍学习培训,组织对口帮扶地区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定期赴京进修;组织“手拉手”老校长下乡活动,提升当地办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北京朝阳医院等市属医院与当地医院建立对口合作关系,每所医院重点支持2到4个专科,加强相关医院学科建设,带动整体医疗服务水平。共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联合推出以历史山水、民俗等文化为主题的长城游、山水游、古镇游,开发跨区域旅游新线路;围绕丰宁坝上草原风光、奇峰异洞等旅游资源,定位“京郊马术小镇、草原游乐天堂”,打造京北第一草原旅游扶贫片区。

京承开展扶贫协作以来,北京市累计投入财政帮扶资超4亿元,实施对口帮扶项目100多个,直接带动贫困人口1.9万人脱贫。滦平县、丰宁县分别于2019年5月和2020年3月退出贫困县序列,京承扶贫完美收官。

4.京保携手打赢脱贫攻坚战

保定市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部核心功能区,也是燕山——太行山片区扶贫攻坚主战场。2016年,北京市对口帮扶保定市6个贫困县,2018年又新增2个贫困县,实现与保定8个贫困县全部结对帮扶。北京市聚焦精准脱贫,积极构建具有京保特色、务实高效的扶贫协作工作格局。

开展京保教育扶贫协作。投入资金新建、改扩建学校,购置教育教学设备;实施校际协作促进计划,共建立结对帮扶关系61个,联合办学10所;分门别类开展培训,覆盖当地全部教育人才;组织首都师范大学等市属高校开展培训,累计培训交流贫困县乡村教师近6000人;联系北汽等知名车企成立阜平梦翔汽车培训基地,安置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就业(实习)3000多人,人均年收入达4万至6万元;对贫困学生全面提供免费体检和大病救治。京保教育扶贫协作实现全学段全覆盖,累计助力5.7万人摆脱贫困。深入开展产业协作。组织100多家京企到保定开展产业扶贫,实施产业脱贫项目700多个,京车产业园、中关村保定创新中心、涞源县玖兴养鸡项目、阜平县硒鸽健康产业园等优质产业相继落地,并全部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受益分配计算到户。拓展消费扶贫。认定扶贫产品1000多个,全面对接北京党政机关、互联网平台、大型商超;实施电商产业全覆盖,开拓线上市场;推动消费扶贫产业双创中心保定馆与600多家爱心单位建立供货关系,打通农特产品生产、包装、运输、销售全产业链。投资实施龙门天关、百里峡、南峪休闲康养等一批旅游项目,带动近6000人脱贫。

经过北京市系统帮扶,保定贫困县不仅实现脱贫目标,还在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加快了发展步伐。截至2020年2月,8个贫困县陆续摘帽,京保扶贫交出首善答卷。

(三)强化责任担当,完成南水北调水源区对口协作任务

2014年,北京市按照国务院对口协作推动南水北调水源区发展的决策部署,对口协作河南、湖北两省水源区16个县(市、区),重点支持水质保护、生态型特色产业、精准扶贫、民生改善、公共服务等领域发展,圆满完成国家交给北京的各项协作任务。

坚持把保水质作为第一要务。重点实施主要入库河流及支流污染治理及生态修复工程、环库生态隔离带建设、沿河两岸乡村环境综合整治、新建和改扩建污水处理厂等重大工程,组织北排集团、首创集团等优势企业参与水质保护,实现丹江口水库断面水质稳定达标,累计向北京输水超55亿立方米。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建设南阳中关村科技产业园、南阳创业大街、北京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基地等高效绿色农业项目;支持当地传统的西峡香菇、猕猴桃、小龙虾等特色产业基地发展,打造“栾川印象”“渠首印象”等绿色品牌。积极开展消费扶贫。500多个特色优质农产品借助北京消费扶贫产业双创中心进入北京市场。积极开展多层次、多领域人员交流交往等活动,干部双向挂职384人次;开展各类培训班,培训党政干部和各领域专业技术人才10000余人次;连续6年组织开展院士专家行活动,深入企事业单位解决各类难题,培养当地“高精尖”人才。着力解决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突出短板。推动京豫、京鄂等教育、医疗合作。市属高校分别与水源区13所高校建立结对合作关系;支持建设邓州市思源实验学校、内乡县第二人民医院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实施学校“手拉手”帮扶计划,水源区3000余名教师到北京参加短训;40家医院结对合作,开展医疗专家赴水源区义诊,直接惠及群众数千人;组织水源区1000余名医生到京参加短训。

6年来,北京市累计安排协作资金35亿元(河南、湖北各17.5亿元),实施协作项目995项,助力水源区贫困县脱贫摘帽,圆满完成中央交办的政治任务。

到2020年,北京市完成本市脱低任务,助推河北、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五省区73个县级贫困地区如期摘帽、200.6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圆满完成党中央交给北京的扶贫协作任务。给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变化,援建道路1300余公里、安居房15.4万套、厕所 9000多座、卫生室1046个、学校344所,为受援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一)产业扶贫提升“造血”功能

北京市结合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大力开展产业扶贫,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产业扶贫模式。打造产业园区,在河北、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河南、湖北7省区开展产业协作合作项目1000多个,形成“共建产业园”“龙头企业 合作社 基地 贫困户”等特色产业扶贫模式,市属企业援建数十个产业园区,累计投资数千亿元,深化产业帮扶。引导企业建立种养殖生产基地、深加工基地、货源供应基地,如首农食品集团在内蒙古建成10个活畜基地,新发地市场在全国贫困地区建立300多个基地,打造带动能力强的家禽、蔬菜等主导产业,带动贫困户实现快速脱贫。推进“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就地转化,发展特色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绿色能源产业等,产业扶贫在受援地区遍地开花,激发贫困群众用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增强受援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就业增收。

(二)科技扶贫提高经济社会效益

北京市发挥科技优势,融入首都专家、技术、成果等创新要素,形成“创新驱动、平台支撑、人才下沉、产业链接”的科技扶贫模式。组织实施科技援疆项目,整合北京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落地和田,推进“沙漠温室改土培肥技术”落地实施,帮助农户高产高效栽培,形成“政府 院所 企业 合作社 农户”的科技协作扶贫模式。开展一体化科技扶贫技术服务,调动科技资源,在河北、内蒙古建设北京科特派产业扶贫工作站,选派科技特派员,深入开展扶智、扶志、扶技行动,定期开展技术培训、产业咨询、人才培养等综合科技服务,推广419项种植养殖等技术落地生根,带动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创业、就业脱贫。发挥互联网 科技服务优势,开展线上技术培训,利用12396科技服务热线,向贫困地区群众提供新品种、新技术、病虫害防治、农产品销售等24小时远程咨询服务。注重技术推介推广,用现代科技武装传统农业,形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稳定链条,加强产销对接,推动产业振兴、绿色发展,带动乡村振兴。

(三)消费扶贫带动增收脱贫

北京市凝聚各方力量,发挥市场优势,建立政府引导推动、市场主体运作、社会广泛参与、援受双方协同的机制,组织开展系列消费扶贫活动,推动扶贫产品融入北京市场。拓宽扶贫产品进京渠道,建成北京消费扶贫双创中心,设立16个区级消费扶贫分中心,打造线上线下展示展销、市场供需信息对接、商品营销推广、产业孵化培育等功能于一体的产销对接平台,支持受援地区在京举办各类特色产品展销活动。加强产销对接,在全市布设一万多个消费扶贫销售柜,各大批发市场设置扶贫馆及扶贫腾龙娱乐登录网址的产品展示厅,仅新发地批发市场对接全国扶贫种植面积87万亩,整体带动36万人脱贫致富。党政机关发挥表率示范作用,全市各级财政预算单位预留30%财政资金优先采购扶贫产品,市总工会动员全市550万工会会员通过“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的方式采购扶贫产品。开展电商精准帮扶,成立北京市消费扶贫电商联盟,组织大型电商对接贫困地区,线上线下双向发力,解决优质农产品销售难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实现消费扶贫538亿元,有效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四)教育扶贫筑牢人才培养基石

北京市彰显首都教育情怀和责任担当,聚焦扶贫支援地区,精准开展教育帮扶工作,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广覆盖的教育扶贫支援格局,取得显著成效。深化“组团式”教育扶贫,全市16个区结对帮扶90个贫困旗县,成立一批北京中小学名校的分校,推进“一体化办学”,1167所学校与受援地学校建立“手拉手”结对关系。在京高校和直管直属单位发挥优势、协同发力,全市42所高校与受援地区高校开展结对交流合作,组织多批次退休老校长、老教师走进乡村学校课堂,万余名大学生志愿者奔赴扶贫一线支教送教。提升受援地区教师专业水平,持续加强师资培训,通过来京集中培训或跟岗研修、赴受援地示范讲学、线上培训等形式,帮助受援地培养教育教学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通过持续支教和培训,输入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持续开展学生培养,重点针对和田、玉树等学位短缺地区实施兜底工程,先后在京举办15个西藏、新疆内地高中班,7个和田、玉树对口高中(中职)班,累计培养当地学生914 0人,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十三五”以来,北京市累计投入援藏、援疆、援青、援蒙、援冀教育资金近40亿元,市级层面统筹实施教育扶贫支援项目495个,全市17000多名干部教师赴受援地挂职和支教,选派1368名专家教师参与送教讲学,各区结合结对帮扶选派送教教师16849人次,培训当地教师近21万人次,有力促进了当地教育改革发展。

(五)医疗扶贫精准送“健康”

北京市充分发挥首都医疗资源优势,实施精准健康扶贫。加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医疗援疆资金8.73亿元,高标准新建、改扩建医院7所,对30多所乡镇卫生院实施达标建设或供暖设施改造,为17所医院、妇幼保健院配备医疗设施;支持西藏拉萨市人民医院创“三甲”,助力青海玉树州人民医院创“三乙”、内蒙古17家贫困旗县医院创建“二甲”,旗县级医院诊疗服务能力明显提高;支援湖北省巴东县建成一批乡镇卫生院,6万余群众直接受益。打造特色帮扶模式,京冀两地相关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合作,北京援派专家大力帮扶,打造“天坛模式”“同仁模式”等,当地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患者得到规范化管理和救治,河北全省因病致贫返贫户从2017年的48.4万户降至2020年6月的1.08万户,对口帮扶区县医疗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建立三级医疗结对帮扶体系,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北京31所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内蒙古31所贫困旗县医院,完善卫生人才培养长效机制,选派北京专业技术人才开展一对一“导师制”培训带教等,通过专门培训和“传帮带”等方式,提升当地医生医技水平,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2018年,启动“保险 健康扶贫”行动,受援地区8875名16岁以下贫困人口享受到公益大病医疗保险,逐步实现16岁以下贫困人口全覆盖、全受益。针对“看病远”的问题,22家市属医院全部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实现北京优质医疗资源辐射至受援地。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16个区结对帮扶663家医院,持续开展“组团式”健康扶贫,实现贫困群众在家门口能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有效破解受援地区因病致贫难题。

(六)就业扶贫彰显民生温度

北京市围绕促进受援地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脱贫任务,聚焦提升贫困户可持续脱贫能力,扎实开展以劳务协作为重点的就业扶贫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坚持扶志扶智,加强创业带动,强化技能培训,开发公益性岗位,就业扶贫取得明显成效。支持受援地开发保洁保绿、护林护草、护边护路等灵活性公益岗位,帮助贫困群众“托底就业”,推荐参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在当地或北京地区就业。建立北京、内蒙古、河北省际协同就业帮扶模式,分别与内蒙古、河北省,以及河北省张家口16区、承德市、保定市签订5份省市级对口帮扶协议;组织16区与内蒙古31个对口旗县集中签订京蒙劳务协作帮扶协议,与河北省8个国家级深度贫困县集中签订劳务协作协议,实施精准帮扶,做好“岗位供给 人岗对接”;指导家政企业等与河北、内蒙古等对口协作地区的贫困县开展供需对接;推广来京就业之家服务模式,组建“对口帮扶地区在京务工人员之家”,为在京务工人员提供职业介绍、技能提升、劳动维权等服务,提供12万个就业岗位,累计促进就业29.27万名。支持受援地加强干部人才培训,组织各类能力提升培训班,共培训39万余人次,提升贫困劳动力就业技能,增强内生动力和攻坚能力。2020年,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实现贫困劳动力在京稳定就业38.5万人、新增就业14.3万余人。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委市政府高位推动,各级各有关部门协同推进,社会各方大力支持,在“脱低”攻坚和扶贫协作两大战场取得全面胜利,贫困群众生活水平实现显著提升,形成了体现首都站位、首都担当和首都效率的宝贵经验。

(一)始终把党的领导作为根本保证

发挥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持续强化顶层设计。市委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坚持以首善标准高质量推进,构建全方位帮扶支援格局。推动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各级书记齐抓共管的责任体系,实现党委对帮扶支援全过程、全方位的领导。市委高度重视扶贫工作,着力完善组织架构,推动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机制,保障扶贫工作的推进落实。全面加强对扶贫协作和支援合作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为统筹协调、联系服务做好保障。充分发挥援建指挥部党委、挂职干部团队临时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为扶贫协作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强的思想、组织和作风保证。支持援建指挥部、挂职干部团队紧紧依靠当地党委政府开展工作,与受援地建立多层次定期沟通机制,共同推动各类帮扶项目实施。推动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同频共振,不断把党建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以党建活力激发攻坚动力。把提升组织力作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充分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选配优秀党员干部、第一书记、驻村干部等精锐力量投向扶贫一线,增强基础党组织的战斗力。注重抓好贫困村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高标准选优配强“两委”班子。实践充分表明,党的坚强领导是带领贫困群众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法宝。只要始终不渝坚定党的领导,就一定能够让贫困群众在致富道路上更有信心和勇气地面对任何困难与险阻。

(二)始终把为人民谋福祉作为使命担当

坚决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首善标准为民服好务、办好事。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把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作为重要使命。以赶考的姿态、赶考的奋进、赶考的谨慎,把提升贫困地区的民生福祉作为衡量扶贫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坚决从贫困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的问题入手,不断推出实实在在的帮扶举措。把解决贫困群众基本民生需求作为着力点,在协调联动中找准破解难题的钥匙。“组团式”教育扶贫、“组团式”健康扶贫、安居房援建、道路建设等一批群众满意度高的实招硬招,成为整体改善贫困地区生活条件,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法宝。强化财政扶持作用,对涉及基本民生保障的项目持续保持较高支出强度,有力保障各项任务落实到位。把让贫困群众分享更多发展红利、提升生活品质作为更高奋斗目标。积极推动、协同推进,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模式创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农民社会保障提高等一系列改革举措落地见效,为贫困群众致富奔小康创造条件。实践充分表明,始终坚定人民立场,真情实意、真金白银、真抓实干的增进民生福祉,就一定能够把共同富裕的道路越走越宽。

(三)始终把精准扶贫方略作为制胜法宝

深入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方略,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科学指南。坚持首善标准,以精准帮扶为着力点,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标准,做实做细脱贫工作。精准解决“帮扶谁”的问题,严格认定程序,逐户逐村识别贫困农户,建立信息档案,通过监测系统跟进信息动态。精准解决“谁来帮扶”的问题,构建党员干部为主体的帮扶责任人队伍,选派优秀人才压到攻坚一线,科学使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贫困地区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精准解决“怎么帮扶”的问题,深入探析贫困成因,及时掌握帮扶需求,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分类施策,“量身打造”帮扶方案,实施“一县一策”“一户一策”精准帮扶。聚焦精准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在市级财政帮扶资金基础上,各区安排配套资金,重点投向深度贫困地区和基层。实践充分表明,因地制宜、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是拔除穷根的利器。只要坚持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就一定能够在科学的路径上改善民生、提升发展能力。

(四)始终把激发内生动力作为治本之策

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帮扶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注重激发思想活力。发挥教育引导作用,将脱贫的信念、致富的理想传递到贫困群众心里,从思想上拔穷根,祛除“等、靠、要”和“不愿脱贫”的思想“毒瘤”,焕发出自力更生、奋斗致富的不懈动力。注重激发产业活力。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利益联结机制,结合贫困地区资源禀赋,支持培育发展长效可持续的特色产业。以提升产业融合度、提供全产业链支持为导向,共建产业园区,引导企业赴贫困地区开展产业扶贫,形成一批成熟的产业扶贫模式,有力促进贫困群众可持续脱贫。注重激发就业活力。真帮实扶推进扶智,通过开展职业教育培训、举办贫困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等针对性较强的方式,增强劳动素质,强化技能扶贫的力度,奠定就业良好基础。建立省际协同就业帮扶模式,形成人力社保部门省际合作专项推动机制,助推就业扶贫成效精准化。通过提供农村公益性就业岗位、开发城市公共服务类岗位、鼓励企业用工等措施,为贫困群众引来“就业活水”。实践充分表明,激发内生动力是改变贫困群众命运的根本之道。只要充分挖掘群众的聪明才智、增强群众干事创业的决心,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更丰厚的财富。

(五)始终把构建大扶贫格局作为有力支撑

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有力调动各方面资源,形成强大帮扶合力。强化政府责任、市场引领、社会协同,构建专项帮扶、行业帮扶、社会帮扶“三位一体”互为补充的大帮扶格局,形成多方资源集中投入机制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帮扶体系。积极履行专项和行业帮扶责任,发挥扶贫支援部门协调推动作用,凝聚市级各相关部门和各区力量,围绕培育和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改善农村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扶贫对象就业和生产能力、帮助农村扶贫对象缓解生产性资金短缺困难等,出台各类帮扶政策,实施各项有力举措。积极履行社会帮扶责任,调动相关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市属高校、科研院所积极性,组织开展对贫困乡镇、贫困村、低收入村结对帮扶,形成扎实稳定的帮扶机制。完善动员全社会参与的平台,动员千余家企业、万余家社会组织和数十万名爱心人士深度参与扶贫支援。实践充分表明,集众心、聚众智、合众力,打出“组合拳”,是脱贫攻坚的有力支撑。只要上下联动、横向联合、齐抓共管,就一定能够形成“万线能拉千斤船,众人能移万座山”的生动实践。

(六)始终把过硬作风作为坚强保障

坚持从解决贫困群众实际问题出发,出实招、下实功、出实效,坚决反对扶贫过程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抓在实处。全市各级各部门坚决扛起脱贫主体责任,较真碰硬、一抓到底。各级领导干部经常深入脱贫攻坚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对接扶贫和对口支援工作,花心思、下功夫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推动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的良好格局。坚持干在实处。广大扶贫干部牢记重托,不断加强党性锻炼,敢于担当,敢于负责,甘于奉献。不搞花拳绣腿,不做表面文章,深入到最贫困、最艰苦的地区,真正深入群众、联系群众,不务虚功,找准缺项、补齐短板,使精准施策、精准推进、精准落地各环节都实起来、严起来,确保脱贫攻坚取得实质性成效。坚持考在实处。实行严格的督查检查和考核评估。相关职能部门围绕政策落实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开展常态化的抽查检查。纪检监察部门开展扶贫工作专项督查检查,督促工作落实。深入推进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整治,坚决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组织全市脱贫工作成效考核,确保所有数据真实准确,保证真扶贫、扶真贫、脱真贫。实践充分表明,真抓实干、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开展脱贫攻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一定能够让历史铭记、让人民认可。

3,18报送稿,报送单位: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撰稿人:韩勤英、杨华锋、韦冬妮、张卓、祁霄,统稿人:张恒彬,审定人:李良)   



腾龙娱乐登录网址的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视频等内容。如因作品内容、腾龙娱乐登录网址的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腾龙娱乐登录网址的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推荐阅读 换一批
网站地图